Introduction1/7

Early History2/7

Original Meaning & Purpose3/7

The Passing of Wang Zhen4/7

Decline and Sale of the Ceilings5/7

One Story Becomes Three6/7

Virtual Restoration, Reconciliation?7/7
Zhihuadian with Missing Ceiling

接合历史

一座北京建筑的珍宝,诉说着它悠久的历史故事,又提供一个与过去和解的新的契机。

座落在北京的东城墙边,智化寺得以与现代北京的尘嚣保持距离。
这座寺庙见证了两个封建王朝的衰落,抹去了很多与之相关的历史地标,如今的智化寺终于从一个世纪的衰落中重振昔日的光辉。
现今,智化寺已被打造成一个博物馆,观者可以在此感受到最精妙绝伦的明代建筑实例遗存。
然而,与此同时,在观赏智化寺两个主要佛殿中的两个十二英尺高的佛像时,观者也不得不面对两个非常显眼的空缺。现在展示的是万佛阁。请拖动图像,留意中央佛像上方的空缺。
这两个精巧的藻井曾经悬挂于释迦摩尼佛与卢舍那佛的上方,现在他们被安放于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佛教艺术展厅与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展厅的上方,以供往来的访客欣赏。
早期历史
智化寺建造于明英宗(1435-1464年在位)正统九年(1444年),英宗皇帝在八岁的孩提时代就已即位。
智化寺初建时是太监王振的家庙,对年幼的英宗皇帝来说,王振也是一个对他有着巨大影响的导师般的存在。因为皇帝的支持,王振得到了无上的权力和财富。
这块石碑告诉我们: 王振将智化寺作为自己的家庙,并且以一己之财支持了寺庙的兴建。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皇家之外,宦官是个令人避之不及甚至为人嫌恶的角色。一般而言,那些非常富有的宦官都是通过腐败的行径来敛财的。
赞助佛教、佛寺的兴建也许给了宦官们一种可以在生前与死后获得社会地位和认可的希望,这种希望或许是他们在别处难以寻觅的。
原意和目的
同很多其他佛寺一样,智化寺中也有僧侣生活,为他们提供礼仪活动、冥想、举行丧仪的空间,并且藏有佛教经文供僧侣学习、传授知识。
图中的万佛阁占据了智化寺中最大建筑的顶层。它之中有三尊巨大的佛教造像和数以千计的微缩佛像。
上述提到的两件藻井之一,原先就安放于中央的卢舍那佛上方,我们可以在这张1920年代拍摄的万佛阁相片中一窥它的原貌。
这件在智化殿中嵌入天花板的藻井正中有一只大的蟠龙,周围被八只较小的龙所围绕。这种天花板装饰只会用在当时最重要的建筑之中,并且认为它有可以让建筑免于火灾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传统中,龙是一种神秘的生物,经常和水与雨联系在一起。后来,龙也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在智化寺的藻井中,龙或许同时拥有以上两种意涵。
藻井上也有八个部分代表着佛教的吉祥八宝。图中的这块表现了天人手持法轮(八宝之一)。
原本有32座天宫楼阁环绕着藻井,每座天宫楼阁都座落于雕刻的云端之上,楼阁之中则有坐佛像。
这些楼阁也展现了精湛的工艺,想到它们在原境中其实并不能供人凑近观看,这种对精细工艺的追求更加让人讶异。
王振辞世
智化寺完工后不久,王振就劝说英宗亲自率军北伐瓦剌。虽然很多官员对此表示强烈反对,但是英宗听从了王振的建议。这次战争是一次彻底的失败,不但使得皇帝被俘,王振丧命,明朝军队的死伤也颇为惨重。
瓦剌最终释放了英宗,在他被俘期间,同父异母的兄弟代他登上了帝位。英宗复位之后,他希望重新恢复王振的荣光……
英宗不但为王振刻碑立像,还以王振之名安排一年一度的祭典,向寺庙捐赠了成套的佛经和经柜(如图所示)。
在接下来的三百年间,智化寺维持着这种繁盛的状态,保全着作为佛寺的功能,象征着皇家的权力,也作为对于它的捐建者王振的纪念。
佛寺衰落,变卖藻井
乾隆七年(1742年),御史沈廷芳路过智化寺,出于对宦官专权“渎乱朝纲”的憎恨,他上奏皇帝,请求仆毁王振塑像、拉倒石碑,“以示惩创”。自此,智化寺开始走向衰败。
1920年代末期,智化寺在财力上严重不济,开始对外租出寺院的空间给附近的商户和居民。
两个藻井也被变卖,一个被卖给了代表费城艺术博物馆的Horace Jayne,另一则被卖给了一个本地的棺材匠,他后来将这个藻井卖给了当时任职于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的劳伦斯·席克曼。
此时,在国际市场上变卖中国佛教相关的艺术品是一件比较寻常的事情,这也使得两个藻井经历了空间和功能上的剧烈变化。
一分为三?//对影成三?
智化寺万佛阁的藻井在1932年被展陈于堪萨斯城的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这个博物馆是美国最早设立中国的“时代屋”的博物馆之一。所谓 时代屋 就是为给观者提供一种沉浸式的环境,让他们仿佛置身于异时异地。
费城艺术博物馆在1930年购得了另一个藻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展厅内藻井和周围一圈的天宫楼阁被一并展出。如今,观众可以通过展厅内用于互动的平板装置上的应用程序来观看藻井与天宫楼阁的细节,了解更多信息。
如此一来,智化寺的藻井变成了两段全新故事的主角,教育和拓宽了那些从未见过中国佛寺的观者的视野。
在北京,智化寺还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经济与文化上的困顿。在长期内战之后,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智化寺也停止了它作为一个宗教场所的功能。
虚拟重建,和解之道?
在博物馆中,人们欣赏这些藻井精美的样式,新奇和精巧的工艺。在说明性文字和互动装置的协助下,大众可以进一步了解它们在寺院原境之中的意义,它们象征着天界的护佑,以及佛和那些开悟之人的所在。
在最近的几十年间,智化寺经历了几次大修,如今也成了一个游客可以观赏造像和建筑艺术的博物馆。
但是它原本的藻井仍然散落在地球的另一端,藻井是否应该归还给智化寺的问题也无可避免地随之产生,试图抹去这段历史的行为既不可行,也不可取。
在此情况下,科技或许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出路。2019年,在得到了在美国开展对两个藻井、以及对智化寺空间的三维扫描许可之后,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中心协同西安交通大学一同进行了这些工作,目的是以数字化的手段重新连接这些与智化寺历史有关的片段。
数字化的重建使得这些散落的片段成为了一个新的、各方共享的故事。智化寺六百年的历史启发并引导了这一虚拟空间的构建。
虚拟的重建也让寺院和藻井的研究者们得以观察一些特殊位置的建筑细部,除了明代建造它们的工匠之外,此前的任何人都未曾获得过这样的体验。
最重要的是,数字化的重建或许提供了一种新的与历史和解的方式,它可以跨越文化和时空的鸿沟,像桥梁一般联结那些被智化寺的过往所触动的人们。
更多图注
智化殿现状,上方藻井遗失。陈强 摄影
智化寺鸟瞰。北京智化寺供图。
如来殿、万佛阁前的院落。蒋人和摄影。
万佛阁360度全景。陈强摄影。
费城艺术博物馆中国艺术展厅。费城艺术博物馆供图。
第二节 早期历史
英宗皇帝,明朝画师绘。来自维基共享资源的公有领域图像。
《英宗谕祭王振碑》拓片。费城艺术博物馆供图。
智化门边的碑(两块之一)。智化寺杨志国提供
第三节 原意和目的
中国佛殿的廊道。Ryan McFarland摄影,署名 2.0 通用 (CC BY 2.0)图像,维基共享资源。
万佛阁。蒋人和摄影。
万佛阁与原有的藻井,摄于1920年代。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供图。
藏于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藻井的三维复原效果,原本位于万佛阁中。
手持法轮的天人。费城艺术博物馆供图。
藻井与周边的云塔。费城艺术博物馆供图。
第四节 王振离世
英宗迎战蒙古军队路线图。智化寺杨志国提供。
如来殿中的经柜。智化寺杨志国提供。
如来殿、万佛阁夜景。智化寺杨志国提供。
第五节 佛寺的衰败与藻井的变卖
乾隆皇帝朝服像,郎世宁绘。来自维基共享资源的公有领域图像。
智化殿1920年代样貌。费城艺术博物馆供图。
劳伦斯·席克曼。智化寺杨志国提供。
第六节 一分为三
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中国展厅360度全景
费城艺术博物馆中国展厅360度全景
费城艺术博物馆中国展厅。费城艺术博物馆供图。
1930年代的智化门。智化寺杨志国提供。
第七节 虚拟重建,和解之道?
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中国展厅。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供图。
如来殿修缮。智化寺杨志国提供。
费城艺术博物馆对藻井进行三维扫描。
万佛阁三维全景重建。
清华大学研学图像。
智化殿三维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