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化寺佛像

蒋人和
蒋人和
add alt prop
智化寺万佛阁毗卢舍那佛,木雕像,十五世纪

据智化寺建寺(正统九年1444年)落成时立的石碑记载,佛寺大殿内原有大量的华丽装饰和彩塑的佛教造像。新近研究估计该寺有大约三十尊佛教造像,大部分为木雕,许多现已不存了。近期对造像遗存的检查,确定了 11 件重要作品损坏严重需要修复。从 2004 年起,一组专家开始对这些造像进行清理修复和加固,恢复其原貌。其中的大多数均为建寺初期落成的大型造像。本文讨论智华寺重要造像中的几件作品,及其在寺庙空间这一原始语境中透过位置和组合关系所蕴含的宗教意义。

在智化门内的第一个院落中,北面的智化殿和西侧的藏殿内都仍然可以看到雕塑。智化殿中间的佛坛并非其原状,该殿内原有的三尊大坐佛则被拆除,据信现存于大觉寺。殿内目前陈列的三尊佛像则移自于建筑群最末端的大悲堂。这三尊在尺寸上要小于原有佛像,但外观应该相似。这三尊佛在莲花宝座上结跏趺坐,工艺复杂精细的宝座被断定为清代(1644-1911)的作品。

智化殿三佛像,移自智化寺大悲堂, 蒋人和提供
智化殿三佛像,移自智化寺大悲堂, 蒋人和提供

三尊佛像都穿着袒右式袈裟,左领襟衣袍从胸前斜至右腋下,袒露出右肩和右臂。头发卷曲,头顶的肉髻则是像宝石的突起。三尊的主要差异来自于手印。居中佛陀右手前伸,手指向下,做触地印;左侧佛陀右手举起,做无畏印;右侧佛陀双手举在胸前,做教导的手势,称为转法轮印。这三尊被认定为三世佛——释迦牟尼(中央历史佛)、燃灯佛(过去佛)和弥勒佛(未来佛)。从释迦牟尼的生平和他对弟子的开示,佛陀作为开悟者的信仰成为一种遍及亚洲的宗教,并在教义上扩展到包括无数时间和空间的多佛陀宇宙世界。智化寺的造像展示了这些宗教观念的各个方面。

历史上的佛陀称为如来,如来殿因此而得名,他觉悟并传播佛教的原始教义。这个空间里,释迦牟尼佛是位居中央的大佛,雕工精细,包金,四米多高。他与智化殿中央大佛姿势相同,右手前伸触地。四壁环绕着无数镶嵌在小壁龛中的佛像。

如来殿如来佛三尊像,十五世纪,蒋人和提供
如来殿如来佛三尊像,十五世纪,蒋人和提供

释迦牟尼两侧站立着高大的冠冕人物,他们穿着长长的华贵的长袍,与佛陀的袈裟不同。长袍上绘有鸟、牡丹、龙、狮的图案,模拟出刺绣和精细织物的质感。

如来殿帝释天像
如来殿帝释天像

如来殿梵天立像
如来殿梵天立像

佛陀右侧(或西侧)的立像是印度教众神之王帝释天,手持大权杖。佛陀左侧是印度教天神梵天。中国佛教艺术中,佛陀与印度教的梵天和帝释天一起出现是极不寻常的,但可以通过佛经的记载来识别。

如来殿释迦摩尼佛
如来殿释迦摩尼佛

触地印与释迦牟尼王子一生中的一个关键事件有关,他为了寻求真理放弃了世俗的特权,又通过多年的深沉冥想,最终觉悟。亚洲艺术史上许多描绘佛陀的场景,都选择了表现他坐着的这种姿态,代表他即将获得开悟的时刻,魔王魔罗召唤了一群从属恶魔来分散他的注意力。释迦牟尼触摸大地,召唤大地女神见证功德,战胜魔王。然而,在如来殿中,魔王的恶魔却缺席了。梵天和因帝释天的出现不是指成道之前的那一刻,而是指向释加牟尼成道之后的事件,当时梵天和帝释天以及许多其他天神来到佛陀面前,恳求他向他人展示在充满无知的世界中获得智慧的途径。佛陀由此开始教导并聚集的弟子。

万佛阁三尊佛像,蒋人和提供
万佛阁三尊佛像,蒋人和提供

如来殿底层的三尊佛像,处于上层万佛阁内三尊大型佛像的正下方。上层造像中的中心佛像在艺术表现上与下层的释迦牟尼相似。它同样是一尊大型金色造像,展现了精美的五官,身着同样的袈裟和耳环。此外,这尊佛陀戴着五瓣宝石王冠,硕大的项链,手臂和脚踝上也戴着珠宝。他坐在一个尺寸更大的多层千瓣莲花宝座上,莲花座设置在一个精雕细刻的底座上,表明他地位更高或强调其重要性。他双手端在胸前,左手的食指抬起,右手合在上面。此手印被称为“智拳印” (也称之为“一字金轮印”),是法身佛毗卢遮那佛的手势。他正上方原设有一个巨大的蟠龙藻井。

万佛阁毗卢舍那佛,1931年拍摄,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提供
万佛阁毗卢舍那佛,1931年拍摄,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提供

释迦牟尼涅槃后,出现了对历史上佛陀的不同理解,首先是他肉身和法身之间的区别。作为凡人的释伽牟尼,记载于佛传故事,出现在他生平中重要事件发生的地点,后来被视为一种转化和无常的形体,称为应身。他的弟子们开始编纂佛法教义,佛经则与法身这个词联系起来。随着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不断发展,法身具有更高的抽象意义,它是佛性的超然和永恒本质的体现,也是佛陀所有其他特质表现的基础。佛教的宇宙观在万佛阁中通过毗卢遮那佛和四壁万千小佛来表现。

万佛阁的另外两尊大型佛像分别为释迦牟尼佛和卢舍那佛,与中央毗卢遮那佛合称为三身佛。 卢舍那佛代表报身佛,作为理想化的形象为信众所崇拜。

万佛阁卢舍那佛像,杨治国提供
万佛阁卢舍那佛像,杨治国提供

两侧现存的卢舍那佛和释迦牟尼佛,与中央的毗卢舍那佛和下层如来殿的佛像几乎没有什么相似之处,似乎制作时间和工匠都不相同。虽然万佛阁的原始陈设可能就包括了对三身佛的表现,但这两尊却显得比例笨拙,做工欠佳。

藏殿中有一尊佛与万佛阁中央毗卢遮那佛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样是一尊持“智拳印”的毗卢舍那坐佛。这尊制作精良的小佛像坐在高大的八角形转轮藏顶部,几乎看不见。转轮藏柜子里面有许多抽屉,用于存放大量佛经。

藏殿的毗卢舍那佛,十五世纪木雕。杨志国提供
藏殿的毗卢舍那佛,十五世纪木雕。杨志国提供

藏殿警长柜子顶部的雕塑,蒋人和提供
藏殿警长柜子顶部的雕塑,蒋人和提供

八角经藏大理石台上的木雕柜子,十五世纪, 杨志国提供
八角经藏大理石台上的木雕柜子,十五世纪, 杨志国提供

抽屉前挡刻着小浮雕佛像。八角形柜子的每一面支撑柱和顶部拱门上,同样精心雕刻了神兽和人物。佛陀上方有一个小而精细的藻井,中央绘有曼荼罗,密宗佛教仪式图。毗卢遮那佛的艺术形态和经藏柜中的经书,将佛法作为教法、供奉对象和基本法身的概念叠置在一起。

智化寺的雕塑和天花上的密宗佛像,以及其他元素,接续了十五世纪初以来佛教艺术的发展。永乐朝,成祖皇帝(1403-1424 年在位)促进了与西藏广泛的文化和宗教互动,邀请西藏僧侣到都城并举行深奥的宗教仪式。成祖试图恢复元朝(1279-1368)建立的皇家赞助人和西藏喇嘛导师之间的关系,以求互惠互利。永乐时期制作了许多鎏金铜、绢、漆器材质的艺术精品,有许多类似或源自当代藏族艺术。许多刻有永乐于宣德年号的鎏金铜像被赠送给西藏僧侣和官方使节,有些在外观上与智化寺的木雕非常相似,虽然后者的体量要超出许多。

大明永乐年施金铜佛,高37厘米,大英博物馆 1908,0420.4(身光与底座补于清代年间)
大明永乐年施金铜佛,高37厘米,大英博物馆 1908,0420.4(身光与底座补于清代年间)

大明宣德年施金刚菩萨像, 高26厘米。瑞宝阁藏,邢继柱供养
大明宣德年施金刚菩萨像, 高26厘米。瑞宝阁藏

参考书:
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编《明永乐宣帝文武特展明永乐宣德文物特展》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

蒋人和,“从艺术史的视角探讨智化寺的佛像”,即将出版于《北京智化寺》。文物出版社,2022年。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佛说普曜经》,大正新修大葬经,卷 3,第 186号、第528页。

梅宁华、舒小峰,《古刹智化寺》,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2年。

张廷玉等,《明史》,卷304,v. 26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 7772页。

乌尔里希·冯·施罗德,《印度与西藏的铜造像》,香港观法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

邢继柱, 《鸣鹤请赏:瑞宝阁藏金铜佛像 》北京:文物出版社 2012年, 第 89 。

閆雪,《北京智化禪寺轉輪藏初探: 明代漢藏佛教交流一例》,《中国藏学》,2009年第1期,第211-15页。

杨志国,《智化寺明代佛像修复与保护》,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编:《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六次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2009年版,187-195页。